稍微看过日漫或日剧的人都知道,哪怕完全不懂日语,有时候也能猜到是啥意思。这是因为日语中有很多汉字词,且这些汉字词很多都和汉字的字形字义一样。但是要注意的是,虽然日语中有很多汉字词,但人家不是汉语,不是汉语,不是汉语!人家叫日语。
那为什么日语中有如此多的汉字词呢?因为日本文字根本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日本文字根本就是从中国传入的
日本最开始没有文字,只有口语。学者斋部广成在《古语拾遗》卷首记载:
蓋聞、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伝、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当时的日本人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语交流来传达信息。大概3世纪末开始,汉字开始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日本。《隋书·倭国传》说:无文字,唯刻本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
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也有记载,在晋武帝太康四年、五年(即公元 284年、285年),百济王分别派遣懂汉籍经典的阿直岐、王仁带着《论语》和《急就篇》》到日本,朝拜日本当时的应神天皇,并成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汉字就此开始传入日本。
隋唐时期,中日交往越来越黏糊,日本派遣隋使和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这一时期汉字在日本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官僚机构开始完善,有了官吏,需要用文字来记录朝廷政事,所以日本人开始用汉字撰写文章,写成的文章除了汉字还是汉字。
日本法隆寺金堂药师佛佛像背后有一段大致写于7世纪初的铭文,被称为《背光铭》。《背光铭》的写法是这样的:
池邊大宮治天下天皇。大御身。勞賜時。歳次丙午年。召於大王天皇與太子而誓願賜我大御病太平欲坐故。将造寺薬師像作仕奉詔。然當時。崩賜造不堪。小治田大宮治天下大王天皇及東宮聖王。大命受賜而歳次丁卯年仕奉
乍一看全是汉字,但其实这并不是汉语。日本学者山口佳纪称这为“汉式和文”。因为文章由日语语序写成且有敬语表达。如“薬師像作”、“造不堪”、“大命受”这些都为日语语序,按照汉语来说应为“作薬師像”、“不堪造”、“受大命”。
很长时间内,日本贵族和知识分子都特别推崇汉字,认为会使用汉字写作,是非常尊贵的。所以日本的文字作品就逐渐多了起来。奈良时期的《日本书纪》《古事记》用的是汉式和文,平安时期连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汉式和文写的。
日本人自己的文字——假名产生
虽然日本知识分子用汉字用得很溜,但这时的汉字对日本来说,仍旧是一种外族文字。日语和汉语终究是两个不一样的语言系统,日本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日语中有很多助词、敬语,但这些汉语中通通都没有。为了表示这些词,日本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去掉汉字的意义,单纯借用汉字来标出日语的读音,让日语中的口语读音能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由此产生了“万叶假名”。
用来标音的汉字并没有任何意义,例如《万叶集》中用汉字来标音的日本和歌:一看全是汉字,但并不能读懂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些汉字根本只起标音作用而已。
随着万叶假名的发展,在平安初期,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真正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片假名的“片”,一般认为是部分的意思,为了简化万叶假名的书写,取一个汉字的一部分,比如“伊”只取“亻”,用来标音。也有学者如陆锡兴认为,片假名由中国的半字发展而来。
半字是在初唐出现的,有音无义,取字的一半用来标音,用于记乐谱。
平假名是弘法大师空海根据中国的草书创造的。草书在唐朝很受欢迎,空海在长安学习期间,也受到了草书影响。为了让万叶假名更容易书写,空海便用草书写万叶假名,写草了的万叶假名就叫做“草假名”。后来为了让草假名与汉字区分开来,日本人干脆将草假名写得更草,于是日本就有了平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