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张灯观灯,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盛于隋唐。我们可以从数量众多的古诗文里感受到古人过元宵节的隆重和热烈。
各地元宵节的习俗大同小异,会宁人的元宵节一般要三天,以元宵为中心,十四、十五、十六,因此又等于过了三天年,而且是一年中最后的年节。从正月十四开始闹灯节、耍社火,正月十五推向高潮,正月十六便进入了尾声。
以前,会宁人过元宵节有两个特殊习俗。
其一是点荞面灯盏:
会宁人以前在正月十五有一个很特殊的 “点灯”习俗,现代的年轻人很少听过,所谓“点灯”,就是给家庭成员每人蒸一个荞面灯盏,实际上就是一个灯笼形状的桥面馍馍,家里有几口人就捏几个,灯盏上要捏上各自的属相,并刻上岁数,荞面灯的上面是凹形的,凹形的正中插上灯芯,倒上清油,然后按辈次摆在上房炕的大方桌上,等到天黑以后点燃,大家围着看谁的灯光亮,灯花大,燃烧的时间长,就意味着谁如意吉祥。叫“夜卜灯花”荞面灯盏点完后还可以吃掉。现在我还能记得当年那种荞面馍馍的特殊香味呢。
其二是戴“锁子”:
方法是用红头绳系上铜钱,一岁系一枚,两岁两枚,依次类推,年龄长一岁加一枚,到十三岁为止,有些家庭从孩子一岁起给孩子要戴“长命锁”,就是给孩子脖子上系一个布项圈,长一岁加缝一层布,也取吉祥之意,一直戴到成年为止。
时至今日,以上两种习俗在会宁已经很少见到了。
正月十五的闹花灯,耍社火,猜灯谜,唱大戏等等,各地相差无几,传说正月十六百神显圣,古人在这一天要各处走走,据说能趋吉避凶,叫“游百病”,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每天都在为生活疲于奔命,因此也无须刻意去“游百病”了。
“正月十五庙门开,
庙官拿着钥匙来,
钥匙拿上锁子开,
我们的秧歌上香来”。
正月十五没社火就不热闹,耍社火一定要去庙里上香,这是不二规则,这几年的社火除了进庙烧香之外,还流行进城,一则丰富了城镇的节日文化,二则也可以混一点年钱,往年这天晚上还要放烟火,今年为了节约,听说许多地方已经取消了。
正月十五一过,年就跑了,农民种地,工人上班,学生开学,大家又开始踏踏实实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