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是土家人过小年的日子。也就是从这天起人们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称之“忙年”。 “小年”,也有很多特定的风俗。传说这天是磨的生日,必须休息不能用。夜晚,还给灶上的司命老爷点一盏灯,既是对灶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初三,彝族人民就举行祭猎神、祭密枝和送火神仪式,祈祷天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幸福安康、平安吉祥。
据记载,九乡彝族“猎神节”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彝族
客家地区天穿节的“补天穿”习俗同样源远流长,清代各客家地区方志中也多有记载。
清光绪元年《瑞金县志》载:“(元夕)后五日,名天穿节,妇女作米糕、糖食祀天,曰‘补天穿’。”
农历二月十五为客家花朝节。
花朝节在唐宋时期是民间岁时八大节日之一,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唐代花朝定为农历二月十五,北宋花朝则各地不一,以东京(今河南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花朝
六一节是壮族一年中较为隆重的节日,又叫过小年,简称为“六一花饭节”。每逢农历六月初一,壮族村村寨寨,尽管农活再多,家务多繁忙,一律停下来,举行传统的祭献仪式,男的则在龙树脚下杀猪宰牛,女的在家里
老虎耍一耍,家家门前耍一耍。好的好的要进来,坏的坏的要出去。金银财宝要进来,五谷丰登要进来。六蓄兴旺要进来,七灾八难要出去”。这是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村彝族罗罗濮支系的人,在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五的
打背节流行于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
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
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大的旅游综合性节日,每年盛夏季节即8月中旬在各县市轮流举行,主会场设在当地美丽的草原。节庆活动旨在通过弘扬藏民族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在自然回归和对话的同时,建立
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八宝县,每年都有令人激动的八宝跑马节,历时3天。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木氏3兄弟团结八宝土著民族共同开发八宝,使其成为鱼米之乡。后来,人们为纪念木氏三兄弟,于正
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乡,距镇远县城38公里。报京大寨是报京乡的中心寨,周围有松柏、极有、白岩、龙奔等十几个侗族村寨,共居住着六千多侗族群众。报京侗族属北部侗族的一个分支,由于自古交通闭塞,保留了较
尚寨乡,因乡政府驻地位于尚寨村尚寨河而得名。东临岑巩县客楼乡,西接镇远县羊场镇,南与镇远县都坪镇相邻,北与石阡县伍德镇接壤。人民政府驻尚寨村,距镇远县城48公里。1988年经贵州省人们政府批准,
珠藏镇青山花场是织金县乃至整个毕节市苗族同胞规模最大的花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织金县珠藏镇青山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谷花节,苗族俗称跳花坡,是苗族同胞最具特色的大型群众
插箭节是藏族草原上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僧俗共同举行的一项宗教活动。意义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将战争时使用的武器交给天神,以祈祷和平,所以插箭节都在各个村落最高的山上举行。人们以五彩的箭垛作为供
三江斗牛不同于古罗马斗牛以残忍为乐,奴隶以命相搏;也有别于西班牙斗牛以血腥著称,公牛毙命为终;三江侗族斗牛以喜庆激情闻名,满载的是对丰收的祈望和对希望的寄托!
两牛相见,分外眼红。在
“独弦琴,京家魂,一弦弹出百种音,行如流水飘若云。”
在海浪轻抚的金滩,百人合奏独弦琴的壮观场面让游客赞叹不已。这是东兴市京族哈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哈节,又称“唱哈”。
火把节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彝族、白族、傈僳、拉祜、纳西、基诺等民族都要举行火把节。
隆林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夜”、“东方狂欢夜”美誉。2006年,国务院批
“到平果,赶歌圩,唱嘹歌,听音乐!”
每到平果歌圩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到歌圩,唱起嘹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以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为背景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多以农耕为主,尝新祭祀是重要的农事习俗。尝新节在仡佬族、白族、壮族、景颇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
尝新节又称“吃新节”,一般在夏秋两季新禾成熟即将收割之际举行
在大新县下雷镇,霜降节从明代至今数百年兴盛不衰。作为传统的壮族节庆活动,人们对它的热情不亚于春节。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10月23日。正值晚稻收获时期,霜降节由此成为广西
瑶族历经千年的迁徙史,使其成为中国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一年一度的盘王节,是瑶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缩影和集大成者。
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是瑶族人民祭祀盘王的盛大节日。过去,
毛南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环江自治县一带,他们以龙为民族图腾之一。每年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是民间俗称的五龙启程去布雨的日子,毛南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龙敬神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这个节日就是分龙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民族传统节日层出不穷,而以晾晒衣物为主题的节庆,惟红瑶最为独特。
红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崇尚红色为美,因女性常穿着色泽红艳的服装而得名,主要聚居于桂北龙胜各族自
花一样的民族,蜜一样的情歌,云霞般绚丽的服饰,浓郁的米酒坛坛香。
每年正月初二到十四是隆林苗族同胞的“跳坡节”。“跳坡”苗语称“勾到”,为“玩坡”、“耍坡”之意;也有“斗更”之称,其意为“
壮族地区把青蛙叫做蚂拐,将其视为司雨神灵。红水河流域一带的东兰、巴马、凤山、天峨等地区,蚂拐崇拜最为盛行,历史上建有约300座蚂拐社亭,和数不清的蚂拐坟坡。每年正月初一,人们都要举行蚂拐祭祀活动
侗族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黎平侗家民间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结束插秧叫“关秧门”。这种民俗活动已经持续了700多年。
“鸡向东,遍坡遍岭甚青松;鸡向西,五谷丰登大有希;
每年夏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湖南省桑植县马合口一带白族和土家族青年男女自由谈情说爱,结成连理的良宵佳节。
晚上,夜幕给土家、民家、山寨被上黑色的帏慢。明月照在山洞、树
炮节是江华瑶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表示农耕开始,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炮节始于盘王,流传至今。每年这一天主人身着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迎接八方亲朋,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用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
江华上中瑶寨白芒营镇上中村先祖于明洪武成化年间在车下中巷立宅居住,至今已有527年。1954年设车下乡,当时总人口约800人,乡所设在现炮楼处。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社村辖中队
“舍巴节”又名“调年会”。“舍巴”即土家族语“摆手”之意,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之一。土家族因有语言而无字,其民族民间艺术只能以语言为载体世代相传。据专家调查,目前全国700多万土家族人口中
送龙节为西双版纳大勐龙傣族特有的节日,每逢盛世、庄稼好、生活富足时就举行送龙节。
所谓“送龙”,并非“送走”龙神,而是送祭品给龙神,意为龙神开恩照顾,带来好日子,所以要报谢龙神。
“朗腾节”是从原始部落族群时期,集体狩措、捕捞、采集流传和演变成的民族节日。元江县境内的花腰傣叫“朗腾”;新平县境内的花腰傣称“温嫩”,口语虽有一定的差别,其节日活动内容都是相同的。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第一个属鸡旧或属猴日举行。
哈尼人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
每年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蒙古族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就是打大围,它的规模之大,常超过其他猎日,因此在东部区,个别地方甚至把它作为蒙古族的“猎节”。
打大围,是蒙古族围猎中相当壮观的一项活
2018年4月18日,农历戊戌年三月初三,祭祀袍隆扣大典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黎峒文化园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市县的黎族同胞和省内外各兄弟民族儿女万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祭拜袍隆扣,缅怀先祖荣光。
丽江七月会,是纳西族人民的一个重要节日,于夏历七月中旬举办,会期一至两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故称为“七月骡马会”。会址曾改易三次,但都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郊。
纳西七月会,
苦扎扎节正解为“矻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
洱源县三营坝子位于峰奇灵秀、“一山望四海”的灵映山麓,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白族农家会。
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又叫白族树花会。这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唐朝初年,自恃兵强
在青藏高原北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碌曲县,每年有奇怪的风俗节日——亮宝节,亮宝活动特别有趣。四百余名藏族男子手握“长矛”、彩色经幡和旌旗列队,跟随身上挂满该部落宝物的“战神”巡游。可见甘南的藏
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在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有壮族人口近5万。这里的壮族人节日很多,“七月香”戏水节便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已流传上千年。
戏水节这天,壮家人不请客也不务农
土族,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可以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