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永汉人向来勤劳纯朴,团结互助,重礼守义,尊老爱幼。有着浓郁的本地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风情。解放后,良好的风俗得到发扬,陋习已逐步被解除,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永汉尽管按语言有本地与客家之分,原风俗习惯有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日渐频繁,风俗习惯已日趋融合。
一、春 节
农历元旦,俗称过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放爆竹迎新年。年初一吃斋,年初二为“开年”,宰鸡、鹅祭神,聚餐。从初二起开始探亲访友,互致节日祝贺(有些村庄初三不探亲)。其间文娱活动以舞狮为最热闹,也有舞麒麟、舞貔貅等。狮队以戴面具的大头佛引导,其间又有表演采青的。舞狮中配以铜锣、铜钹、大鼓,舞起来显得格外威猛,并兼表演武术。从初二起至二月十五,根据各自然村的安排,相续举行“做棚节”和举行“吊灯”节,摆酒祭祖,宴请亲友,是春节活动又一高潮。
建国后,春节期间放假。节前搞卫生、除夕团年、春节拜年等习俗不变,镇党委、政府每年都组织大型舞狮、文艺联欢会、粤剧欣赏会、篮球赛、象棋赛和猜灯谜等文娱体育活动、组织“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等团拜活动。
二、做 棚
“做棚”这种风俗,据有关史料、族谱记载和龙门县博物馆专家考证,从明末清初开始,村民们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至二月十五),根据各自然村的安排选定吉日(“棚日”),准备丰盛的菜肴、美酒,邀请亲戚朋友来做客,并请戏班助兴。哪一户人家亲友客人最多,菜酒最丰盛,哪一个村组织规模最大、戏剧曲目最精彩,就象征着哪户、哪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发达,日子红火。所以,村村户户都视“做棚”为一桩盛事,马虎不得。因为宾客如云,场地拥挤,主家往往会在围屋前搭棚摆宴,搭棚唱戏,远道而来的亲朋也往往自带铺盖下榻棚子过夜。故称“做棚”。“棚”有两种,大棚和小棚。小棚是普通农家用草席、稻草和竹条搭起的较为简陋的小棚子;大棚一般是由有经济实力的大户人家所建或是全村共建的,遮风挡雨,戏台齐全,环境良好。
三、吊 灯
“上灯”民俗。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上灯活动十分隆重,春节期间,凡在上年添丁的人家,都要在祠堂里吊花灯(本地的在祠堂里共吊一盏三层高约5米、宽约1.2米大花灯,客家人在祠堂里各吊一盏四方方形高约2米、宽约1米花灯),然后举行“上灯”、“暖灯”等仪式。其间户主抱着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列祖列宗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全族人开怀大饮。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
四、清 明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习俗清明扫墓,祭品有艾糍、三牲。如系全族或私房祭祖坟的,祭拜完毕在坟地附近聚餐。建国后,民间沿袭扫墓习俗,机关、学校、团体则在清明为烈士扫墓。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五月节。民间裹粽,做糯米糍。各家插菖蒲、插柳、酒雄黄酒、烧艾草、烧线香,孩子挂香囊以驱邪;香囊塞入香茅、艾叶、纸币和平安符。
六、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又叫七姐诞。人们在太阳末出前纷纷到河中挑水储存,传说这“七月七水”经年不腐,用来伴药治病能解热毒。有的地区把大米放在“七月七水”中浸泡,研制成臭米粉,能解热毒。当日到河中游泳、洗澡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