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的灯彩遍布全县各地,有龙灯、狮灯、牛灯、马灯、花灯、船灯、车灯、鱼灯、竹马灯、蚌壳灯、茶灯、双狮抢球、黄龙戏狮、独脚狮灯、狮子灯、采茶灯、花鼓灯、七鲤抢虾灯即七个鲤鱼抢虾灯等,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有的灯彩在表演过程中一般伴有舞蹈动作,而且还带有美丽的传说。
1、太平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太平灯源于一则民间故事。
相传有6男2女强盗,来一富裕人家欲行劫,户主识其底细但未道破,反而设宴款待、留宿,天明离别时户主还赠其八担银两,规劝改恶从善,强盗们依言从商发了大财。
隔年8月15日8人扮成耍灯人,每人挑一担银两来富裕人家耍灯,用灯摆出“天下太平”字样,留下银担而去。后灯彩艺人据此故事创太平灯,八人表演,分成高、中、矮三层表演,表演者手端花灯变换各种造型,队形有“大圆场”“双龙戏水”“串麻花”等,摆字内容随职业而变“五谷丰登”“一本万利”“天下为公”,摆一字唱一曲,以二胡、笛子、盘子花伴奏,常用小调有“贺新年”“贺新郎”“十杯酒”“下盘棋”等,常用曲牌有“得胜令”“八板头”等。
2、七鲤抢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灯彩
“七鲤抢虾”源于一则民间神话传说,“南海龙王七个公主化身金鲤私出龙宫到海面玩耍,和虾兵冲突,于是鲤虾追逐,后鳖将军化为渔翁收复鱼虾至龙宫问罪”。
“七鲤抢虾”表演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由鱼虾追逐、鲤鱼戏虾两场景而成,后一部分渔翁撒网、鱼虾被捕两场景组成,均通过舞蹈动作和队形变换连成一体。鲤鱼、虾等道具形象逼真,表演活灵活现,音乐、唱腔皆由客家山歌调及客家话演译。
3、渔樵耕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灯彩
“渔樵耕读”又名“春牛花灯”,源于湖南的送“春牛”,用竹篾扎成牛头,牛尾状,蒙上黑布或黑纸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几段花鼓小调,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增加了“渔翁”“樵夫”“农夫”“读书郎”组成“渔樵耕读”灯彩,后又加了一旦一丑,配上民间小调,载歌载舞。一旦一丑为灯彩主角,角色间通过一问一答,表现出各自的鲜明性格特色。丑角才思敏捷、机灵调皮;旦角聪颖坦率、热情活泼;渔翁驼背拐脚、滑稽可笑;樵夫农夫插秆打浑、风趣诙谐;读书郎文质彬彬、纯朴敦厚,各角色均有各自规定舞步。
4、跳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跳觋是一种非僧非道的舞蹈,舞者男扮女装,穿戴凤冠霞披、手执师刀、天王尺、海螺、牛角,铜交唱之、蹈之。为其伴奏的乐器有小堂鼓,大、小钹,大、小锣和大、小唢喇,表演程序视具体情况而变。
5、铜鼓客家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铜鼓客家狮”于年农历初一于祠堂内请神、拜狮、起蘸,十五勾灯结束。其间每到一村先寻一开阔地表演:情节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降狮(三僧伴舞风趣幽默,狮有熊狮、眼狮、闷狮等动作);另有叠花架;十八般武艺对练;杂技表演等,全套表演人数十四人,时间约二小时左右。表演结束后由悟空引狮至各家送福、送喜。“铜鼓客家狮”把狮由“怪兽”化为“神兽”情节融于舞蹈、武术、杂技、戏剧等多样性表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