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认为,农历七月初一这一天关系着以后的天气情况,而俗语“不怕七月初一下雨,就怕七月初一晴天”也是由此而来。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有啥说法呢?
农历七月初一,在民间里有很多节日,比如说这一天是“开地门”的日子,也是“普渡节”等等:
1、七月初一“开地门”。
民间老人认为,农历的七月初一是“地门开”的日子,那么什么是“地门”呢:
在民间有七为阴、八为阳、九为重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的七月为“阴月”,而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是民间里祭祖的一个月份。
而进入了农历的八月以后,民间老人认为阳气开始上涨,阴气下降,所以八为阳。农历的九月以后阳气更是上涨,到了九月初九,是民间的“重阳节”,因此也就有了“七为阴、八为阳、九为重”的说法。
那么“开地门”是怎么回事呢:
老祖宗认为,农历七月也称为民间里说的“祭祖节日”。正是如此,民间老人认为七月是阴气不断发散和放大的时节,因此农历七月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神秘色彩。
因此在七月“阴气上涌、阳气下沉”的的情况下,强大的阴气原因,就打开了一个通道和出口,而这个门就是“地门”,也是农历七月初一的“阴火之门”。
在传统文化里,农历的七月被称为是“鬼月。
传说在这个月里,另一个世界的“好兄弟”们要上来“度假”。从七月初一开始“开地门”(也叫开息门),直到八月初一之前才关上。
据老人们笑称,人们清明或者寒食去上坟烧纸等,基本可以等同于去“探监”(毕竟他们平时是不能到处走的),到了七月那边就放假了,“好兄弟们”可以“上来”自由走动、“寻亲访友”,有家的回家,无家的到处转。
清道光年间的《金门志》中说:七月朔(初一)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意思是从七月初一开始,各地都举办一些或公或私的仪式,祈求家庭和个人都平安、顺利,不要遇到什么麻烦。
通常古代人在七月初一是比较严肃的,他们早上拜神明,中午拜门口,等到十五再拜,七月三十又“送”,煞有其事。
不过,现在这种说法不多了,仪式也不多见了。
2、七月初一“孟月头”。
什么是“孟月头”呢?
老祖宗认为,一年当中有四个孟月,分别是春夏秋冬的开始。而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季的孟月头;农历的四月初一,是夏季的“孟月头”;农历的七月初一是秋季风“孟月头”;农历的十月初一被称为冬季的“孟月头”。当然也被称为“四始日”,“四季孟月”等等。
而老祖宗认为,由于七月初一属于“孟秋月”,也是秋季的开始季节的起点,因此这一天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这一天风调雨顺的话,那么就代表着今年秋天特别的好,庄稼也因为风调雨顺的天气,而获得丰收。也正是如此,古人们也会在这四个“孟月头”的日子举行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少灾少荒。
“不怕七月初一下雨,就怕七月初一晴天”的意思:
第一,农谚:“雨淋七月头,月半无好天”。
这里的“七月头”,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一,而雨淋七月头的意思,就是在农历七月初一这一天下雨。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七月初一这一天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一个月,就会出现连续阴天的天气,天气并不会太晴朗。
那么七月连续下雨,对于庄稼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都知道俗语:“千金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而农历七月也是如此。进入了农历七月以后,现在的玉米,大豆,花生等庄稼也是在快速生长期。此时连续半个月的七月雨水,对于庄稼来说自然是好的事情,有利于庄稼的丰收。
当然,我们从天气的凉爽程度来说,农历七月也正处于“秋老虎”的时期,异常炎热的天气,不仅不利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还会出现一些火气。所以这时候下雨的话,也能起到缓解酷暑,这也是非常不错的事情。
第二,农谚,“七月初一动了流,二十四个风雨头”。
“动了流”的意思是说,下雨下的小河的水斗流动了起来,指的是下雨比较大的意思。而“二十四个”,指的是二十四天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的七月初一下大雨,那么在以后的二十四天里,会出现雨水不断的情况。
当然按照“防暑降温”的说法来看,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好的。
当然我们工作生活,也是不希望酷暑的天气的,特别是“秋老虎”的炎热程度,更是超过了夏天的气温。因此七月初一下雨以后,后面的一个月之内天气会连续下雨降温,这对于人们来说还是比较有利的。
第三,农谚,“七月初一落,仓里堆满粮”。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七月初一下雨,那么秋收的粮食将会堆满粮仓。这当然是好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立秋后容易出现“秋老虎”的现象。当然“秋老虎”对于庄稼的生长来说并不是好的事情,轻则影响作物产量,重则甚至会造成绝收。所以来说,如果农历七月初一下雨,那么将来也会出现雨水天气,而秋季雨水充沛就能缓解庄稼的干旱,有利于庄稼的增收。
写在最后:
所以我们通过上述来看,对于农历七月初一下雨好,还是晴天好,按照北方干旱的地方来说,自然是下雨好的。如果是连阴不断的南方地区,自然是晴朗好,毕竟一个地方一个风俗,所以俗语“不怕七月初一下雨,就怕七月初一晴天”还是要因地制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