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期,人们是没有“家”的。人们一起狩猎、一起分食,一个部落或者一群人共享一个“家”。
到了夏启时代人们才开始有了“家”的概念,历史也从“公天下”进入了“家天下”时代,从此,家才真正成了人们的归宿和港湾。
因为家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才会想尽办法守护家庭、爱护家人。如果说有什么事、什么日子是对家庭、家人不利的,他们都绝不会做。
比如有人说“七不出门,八不回家”否则对家或家人不利,那他们就不会在这种日子犯忌讳,还有种日子也是古代人很在乎的,那就是归忌日,也是不能回家的日子。
老话说“归家若逢归忌日,一家老小都不安”,到底啥是归忌日?为啥不能回家呢?
古代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分阴、阳两面,比如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等等。
而“阳”的特性就是强大、上升、发散、向外,“阴”的特性就是弱小、下沉、收敛和向内等。
古代人认为“天开于子为一阳,地辟于丑为二阳,人生于寅为三阳”,这三者都是“阳”的起端,就像春季是大地上“阳”气的起端一样,暖阳发散、草木发芽。当然阳气都是发散或向外,不能反归于内的。
而一年四季当中,第一个月是孟月,也是季节开始的月份;第二个月是仲月,是季节力量强盛的时段;第三个月是季月,是季节力量消失的时段。
十二地支里,寅为生之始,子是旺之始,丑是墓之始。孟月是季节的开端,忌退归于墓;仲月是四旺之月,忌退归到生;季月是季节力量消失的地方,忌回归于旺。
时光前行、季节交替才是常理,且行且退就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势必会带来紊乱或祸灾。
就像别人家的稻谷该收获了,这家的还在长;或者别家的稻谷正旺长的时候,这家的就枯黄了等等。
所以“孟月的丑、仲月的寅,季月的子”都是归忌。古籍中称:归忌者,忌远行,归家,移徏及娶妇。
古籍《后汉书》里就记载有当时人们归忌不归的故事,称:桓帝时,汝南有陈伯敬者......触归忌,则寄宿乡亭。
意思就是汉桓帝年间,有个叫陈伯敬的人要回乡,在路上遇到了归忌日,就停下来寄宿在“乡亭”里,可见这种日子对人们的影响。
当然,古代人认为像女子出嫁,以及搬家入宅等都是“回家”,也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做不对的事,容易招来不顺。
农历的九月初七就是戌月的子日,戌月是秋季的第三个月,是秋季力量消失“入墓”的月份,而“子”却是力量强旺的象征,所以戌月的子日就是“墓”退回了“旺”,是不宜回归的日子。
季月的子日还是黄沙日,老话说“四孟逢午,四仲寅,四季子日是黄沙”,虽然黄沙没有红沙影响力大,却也被古代人认为是“凶星祸乱”之日,不宜远行、归家、搬迁、婚嫁等。
同时戌月以辰日起青龙,到子日就是天牢日,天牢本来指的就是“天上”的牢房,也寓意易进难返之地,同时也代表欺骗或圈套等。
戌月建戌,以戌日为建,亥为除、子日就为满日,满日有圆满的意思,却也兼具“满则溢”“满招损”的不好寓意,也是宜静不宜动的日子。
所以,九月初七这天既是归忌,又是黄沙、天牢和满日等等,如果放在古代,人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远行或归乡的,唯恐使得家宅不宁,老少难安。